最新发布
“努力推动泰州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发布会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专场
  • 信息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 发布日期:2023-08-03 09:30
  • 浏览次数:

时间:2023年8月3日(星期四)上午9:30

媒体:中央、省级媒体,泰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络媒体。

主持人: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周焕祥

嘉宾:市科技局局长包亚,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殷荣安,靖江市副市长朱君贤

发布会现场

周焕祥(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周焕祥):大家上午好。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系统反映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平台于今天起组织举办“努力推动泰州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系列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会的第一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专场。

我们邀请到市科技局局长包亚,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殷荣安,靖江市副市长朱君贤,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四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科技、教育、科教人才强市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科技局包亚局长介绍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情况。

包亚(市科技局局长):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泰州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很高兴能够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泰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关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2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2.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09%,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66.9%,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列前50强。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新”。

一是体制机制改革呈现新局面。我们聚焦体制机制堵点,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发挥市和市(区)委科创委统筹协调作用,高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泰兴市创成国家创新型县(市),靖江市创成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研究制定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在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等6个方面实施68项具体举措,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先后推出2.0、3.0版,将分散在人才、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的涉企科技创新政策集成整合,形成“政策一本通”,搭建覆盖8000多家企业的积分数据库,不断增强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提高积分应用成效。三年来,累计为5500余家企业兑付积分奖补资金近14亿元。

二是企业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我们始终坚持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梯次培育,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育苗工程”和“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小升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上市“三个培育计划”,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每年组织实施100项以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项目,设立大健康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科技专项,帮助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一批重大成果。优化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机制,聚焦企业核心关键技术,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开展科研攻关,近两年我市公开发布企业技术难题40项,实施“揭榜挂帅”攻关19项,助力双登集团、中崇信诺等企业研发产品在国际国内取得领先地位。截至2022年,我市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895家,高新技术企业1601家,省级瞪羚企业33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获评苏中苏北首家独角兽企业,6家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三是创新平台能级实现新跃升。我们聚焦产业发展技术需求,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起以市产研院为核心、离岸创新中心为引领、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企业研发机构为基础的创新载体集群。组建运营市产研院,作为省产研院唯一分院,与省产研院实行“一套机制、一个团队、一体化管理”,深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成立不到一年,已推动1家专业研究所、1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以及1个重大项目落地。在北京、上海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区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14家,与清华大学、长三角国创中心等15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招引入驻科创项目58个,着力破解本土创新资源缺乏难题。引进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大化所等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9家,集聚一流研发团队19个,立项科研项目396项,授权发明专利90件,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计划,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33家,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

四是资源要素集聚得到新提升。我们聚焦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强化项目、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支撑,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泰智汇”产学研合作品牌;支持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建精密制造和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6个特色产业CTO联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我市累计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励57项。强化人才政策供给,先后推出“科技人才80条”“人才新政6条”“科创六条”等政策,提档升级“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举办科技·人才活动周、“泰州日”等特色活动,开展“智创泰州”创新创业大赛、“凤城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人才吸附力和集聚度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全市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约5.7万人。强化科技金融赋能,组建运营总规模10亿元的市天使投资基金,自中基协备案不到三个月,成功过会5个项目,协议总投资2800万元。全国首创“创新积分贷”产品体系,为企业提供纯信用、低利率的信贷支持,两年来累计发放贷款662笔41.12亿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下一步,我们将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

一是扩增量、激活力,在强主体上求突破。大力推进科技招商,综合采取数字招商、活动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等模式,一体推进科创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招引,加快集聚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科创项目,为创新型企业集群积蓄源头供给。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技术需求、服务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等方式,促进创新主体与技术源头融通耦合,帮助更多企业走创新之路。与省、市产研院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池,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提档升级“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积分管理机制,建立以提供全生命周期“AI管家式”服务为目标的创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数智赋能”企业科技创新。

二是建平台、提效能,在强支撑上求突破。充分发挥市产研院引领带动作用,导入长三角国创中心、省产研院优势资源,推动一批专业研究所、重大项目落地。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拓展一批研发创新项目入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泰州落地产业化。围绕大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支持重点园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着力集聚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扬子江重点实验室重组运行,兽用生物制品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南医大泰州医药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运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发展,以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为导向,不断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强供给、增动能,在优生态上求突破。聚焦创新主体现实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要素,调整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构建覆盖创新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政策集成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统筹,形成科技创新政策“集成包”,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围绕“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打造“泰有引力”人才生态,以产业发展吸纳“外来人”、以创新活跃吸引“追梦人”、以高品质生活吸附“青年人”。充分发挥市天使投资基金引领带动作用,吸引、撬动更多专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探索科技保险业务,大力发展科技信贷业务,丰富“创新积分贷”产品体系,扩大“苏科贷”产品惠及面,建立更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周焕祥(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周焕祥):谢谢包局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


国际在线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保障,是源源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础。请问我市在扎实推进教育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谋划?

殷荣安(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感谢记者朋友的问题。市教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重视发挥“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人才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重视引导在泰高校提升科研创新实力,推进科创体系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为服务泰州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基础教育领域:

一是科学调研论证,高标准启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试点。2019年起,市教育局先后组织赴湖南、湖北、重庆、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外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模式与经验做法。2022年,在省泰州中学等五所优质普通高中启动实施泰州市“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分梯队、分阶段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

二是强化保障措施,建强竞赛教练员队伍。2020年,开始筹建泰州市“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队伍,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全市高中五大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学科竞赛素养提升培训。2021年3月起,在各市(区)政府支持下,老五所高中纷纷借助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多方吸收名校优秀毕业生,充实竞赛教练员队伍。注重竞赛教练员队伍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选派优秀教练赴全国各先进省市进行集训。

三是优化培养模式,完善课程和配套服务。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竞赛学生培养过程,设立“强基计划”学科研训基地,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开展集中培训,基于高中三个年级的实际情况,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并提供相应的课程和配套服务。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及时探讨解决“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创新与优化举措、并鼓励区域特色发展。

“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以来,我市学科建设的水平进步明显,学科竞赛成绩不断提高,录取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数也逐年提升,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优质普通高中的引领辐射效应,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注重学段科学衔接,多方协同推进,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升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教育名城注入新的动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夯实科技支撑基础。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在泰高校发展,引导各校明确办学定位,凝聚发展共识。我市现有7所高校,其中市属本科院校1所,省属本科大学校区1所,独立学院3所,高职院校2所。泰州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泰职院列为江苏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江苏牧院成为中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南中医泰州校区在校生规模稳步提升;独立学院办学水平在全省持续稳居前列。我市已初步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有效支撑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的高等教育群体。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优化高校科创环境。市教育局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作为,先后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议》《泰州市“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高校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为高校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并出台《在泰高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实施办法》,将“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纳入考核体系,激发高校创造活力,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泰州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泰州市域重大战略需求,指导高校联合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共同打造泰州大健康产教联合体。制定泰州市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点认定指标,引导高校围绕泰州“1+4”产业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享科技资源、共育技术人才。开展高校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专题调研,搭建沟通反馈平台,推动高校与政府、园区、企业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多个。积极承担龙头企业科技攻关项目,近三年为企业累计创造效益3.03亿元,为泰州园区、企业输送科研后备人才8137人,高层次科研人员424人。推荐高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大学生培育孵化创业企业,近三年,各校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26项,孵化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企业112家。

四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科研成果产出显著增加。支持高校发挥科技、学科、人才综合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十四五”以来,各高校共打造各类科创平台81个,获批科研项目751项,取得成果2363项,较“十三五”期间大幅提升。支持各高校加大特色科技研发,鼓励取得突出成果。泰州学院开展手性医药化学品生物制造研究,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泰职院深化与地方合作,建成全国高级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国医药城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等培训服务平台。江苏牧院发挥“水禽基因库和国家级姜曲海保种场”国家级科研平台优势,申报省部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256项,制定标准22项;研发“禽腺病毒蛋黄抗体”等国家二类新兽药2个,填补国内空白。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推动在泰高校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服务泰州“城市、产业、民生”三个能级提升。

一是立足地方需求,明晰高校科研定位。引导在泰高校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泰州市“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加大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力度。聚焦泰州“1+4”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借助科研师资、平台和资源,提升泰州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创新供给能力,服务泰州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构建校地科创体系。强化部门职责,做好沟通协调,搭建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研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成果共用。

三是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产学研互哺。支持在泰高校与行业企业探索拓展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通过共建科研平台、共享科技资源、共育科研人才、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等形式,建立校地长期稳固的共赢合作模式,推动高校人才、科研、智力等创新资源与泰州企业深度融合,助力泰州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记者:近年来,靖江在推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年4月份,更入选了省第二批创新型示范市建设名单。我想请问,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命题,下一步靖江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朱君贤(靖江市副市长):当今,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更要“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靖江将主动策应形势,把握重点关键,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重点、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一是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做强创新主体。靖江工业基础雄厚,拥有14个工业门类9000余家制造业企业,可以说是靠产业立市、凭产业强市。我们将锚定“长三角智造市”发展目标,推动“车船机电”4大主导产业和“一大三新”(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4大新兴产业创新创优、培大育强,全力跑赢“老赛道”、跑上“新赛道”。一是聚焦产业提档升级。紧扣“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端产业取得突破式进展。筹建省船舶产业技术研究院,放大全国最大民营造船基地优势,推动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在LNG船、超大型船等“两高”船舶和内河电动船舶的建造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支持铸造(锻压)、电机、泵阀、环保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提高特色细分产业的集聚度、价值量和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0%以上。二是聚力企业提质增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科创企业培育机制,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服务体系,全力冲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倍增目标,让更多“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企业发展壮大。发挥东华测试、先锋精密等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培育更多的“独角兽”“瞪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努力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力争到2025年,每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独角兽”“瞪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达10家以上,新增各级“专精特新”企业70家以上。

二是以资源集聚为重心,增强创新支撑。围绕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的路径追求,不断拓展科技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政策供给、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体系。一是优化政策支撑。充分发挥好“科技创新积分”政策引导激励作用,精准识别和有效发现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企业,主动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应用“积分贷”等新型投融资形式,精准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能力。二是强化载体支撑。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先进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华信科创园等3家国家级、省级孵化器,积极拓展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以大中型企业和规上高企为重点,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企业研发机构,力争每年新增各级研发机构5家以上。三是深化服务支撑。大力发展技术经纪人、专利服务、知识产权运营、咨询评估等科技服务业,构建覆盖研发、转化、交易、投融资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和网络。加大科技招商和科技项目招引服务力度,借助靖江(上海)离岸创新中心、中科光电(靖江)研究中心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招引落地一批科创项目,精准补链延链强链。

三是以人才引育为圆心,培强创新动能。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用人才“关键变量”赋能产业“最大增量”。一是高位融合人才、产业两个链条。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对接龙头企业、大院大所等“人才富矿”,大力招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撬动产业能级加速跃升。同时,立足突破小城市聚才的“天花板”,加快布局“人才飞地”,推广候鸟式共享等柔性引才模式,不拘一格嫁接高端智力要素。二是深度聚合创新、生产两种力量。紧扣“4+4”产业发展方向,更大力度实施科技企业家扶持计划,围绕生产制造、投资融资等环节全流程定制培养举措,持续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坚持工人与工匠“双培育”,统筹怀德学院、省靖中专等科教资源,构建“人才+产业”“人才+创业”“人才+项目”等多种培育模式,努力培养支撑“靖江智造”“靖江创造”的精英蓝领和大国工匠。三是精准耦合需求、供给两个端口。一方面,持续提升人才招引“量”的积累,面向大专院校毕业生实施留凤、引凤、还凤工程,针对性创设就业见习、云聘云投等渠道,为产业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的提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全面完善“双师制”“订单式”等培养机制,加快锻造一支水平精湛、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

我就交流这么多,谢谢!


周焕祥(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周焕祥):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市(区)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